“政府补贴政策推出了约一周时间,这个周末到店的客人明显多了。”北京丰台区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丹丹表示,最近店内客流有了增加,但消费者“看的多、买的少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最近,全国多地开启购车补贴模式。据不完全统计,包括湖北、北京、重庆等十余地近期陆续推出了汽车购车补贴政策,涉及的汽车品牌多达40余个。补贴政策推出后,为何消费者还在观望?
“看车的人多,下单的人少”
3月21日,北京丰台区启动发放汽车消费券,消费者最高可获4000元购车补贴。本次活动补贴总金额达到1000万元。
丹丹介绍,区政府补贴总共1000万的额度,大概有3000辆车可以享受到补贴,每辆车平均有3000元的补贴额度。但她所在的店内二、三十万售价的车型居多,补贴对车价的整体影响有限。
“虽然有补贴和优惠支持,但下单的人不如看车的人多。”丹丹说,如今她所在的门店距离季度销售任务还有十多台缺口,大家还在季度末冲任务。
记者注意到,湖北此前推出的补贴额度较大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一辆原售价21.1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,政企综合补贴9万元后,“六折”即可入手。据媒体报道,相应车型在湖北一度被“一抢而空”。
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消费者的预期。但在此轮补贴中,大部分地区所推出的补贴力度相较于湖北较为有限,通常在数千元,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例如,重庆的补贴政策规定,裸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,每辆补贴1000元;裸车价格在10万元及以上的,每辆补贴3000元。北京石景山、密云、平谷、丰台等区推出的汽车消费券金额多在2000元至8000元间。
正因如此,在全国范围内,消费者的反应也出现了较大差异。
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期调研,除武汉外全国各地4S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长,成交量却显著下降,部分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、等待降价补贴政策。
乘联会数据也同样反映了上述现象。3月1-19日,乘用车市场零售70.0万辆,同比去年同期下降8%,较上月同期下降4%。今年以来,乘用车累计零售337.9万辆,同比下降18%。
“价格战”背后或是库存压力
3月,为何各地集中开启汽车补贴与降价的“价格战”模式?
在业内人士看来,首要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“国补”与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后,汽车行业整体销售下降明显。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3年1-2月,汽车销量完成362.5万辆,同比下降15.2%。
汽车销量下滑,进一步导致企业终端库存急剧上升,经营压力加大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“汽车经销商库存”调查结果显示,2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.93,环比上升7.2%,同比上升4.3%,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。
“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,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调节机制之一,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主要手段。”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撰文称,本轮车市的“价格战”仅是表象,它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。市场供大于求必然会出现大量库存积压,高库存已成为经销商乃至主机厂(车企)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,这就是本轮车市“价格战”的深层次原因。
然而,库存压力并非唯一影响“价格战”的因素。国六排放标准车型的换代也是引发“价格战”重要原因之一。
按照计划,7月1日,新的排放标准“国六B”将实施,在此之前,使用“国六A”排放标准的车型急于将库存清理完毕。这一换代过程,无疑加剧了价格竞争。
“中国对于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在全球升级最快。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,此前我国对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基本与世界同步,现在已经领先于世界,这也是我国贯彻“双碳”目标的体现之一。
降价潮,是利是弊?
有业内人士认为,政策补贴与汽车降价有望激活消费潜力,将对汽车消费产生积极影响。
一方面,在降价和补贴的双重刺激下,消费者能够获得实惠,短期内有助于刺激消费者购车意愿;另一方面,与汽车降价相关的消息屡次登上热搜,带动汽车价格的关注度上升,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市场价格,做出新的购车决策。
商务部等部门此前发布的《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》提出,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、支柱性产业。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合理确定首付比例、贷款利率、还款期限,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。
王都认为,现阶段,各级政府应靠前发力、积极加力,加大推出财政、金融、促消费、产业链领域对冲政策以应对市场下行的压力。长期看,要通过行政、法律、经济的手段,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、合理、有序的市场环境,还市场竞争以本来面目。
不过,在汽车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过程中,“价格战”也有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前两个月,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14.3亿元,同比下降41.7%;汽车制造业利润率3.2%,同比下降2.2%。
由于汽车行业具备产业链长、带动性强的特点,既能影响上游的钢铁行业、有色金属产业,又能影响下游的保险和金融服务产业。可以预见,随着车企间“价格战”的持续,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有很可能继续下滑,而汽车行业利润承压,势必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因此,业内有声音认为,车企间要有序竞争,“价格战”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。就像中汽协此前曾明确表态,降价处理库存,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,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。价格战不会长久,物有所值是永恒的商业法则。(记者 葛成)
标签:
要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