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息化时代,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,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是使得数据成为一种创新资源,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,以推进数据融合共享为抓手,以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为支撑,注重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治理、用数据服务”,积极促进大数据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,推动生态环境“互联网+”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。
目前,甘肃省已建成覆盖全省、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。平台将为今后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。
抓数据共享 构建生态环境数据渠道
“以前进行执法工作需要通过多个业务系统,查找企业许可、监测等信息。现在只要打开‘一企一档’,就可以查询到企业相关的排污许可、环评信息、查看企业历次的执法记录处罚记录,对企业的执法不仅高效而且更为精准。”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。
“一企一档”是通过数据共享整合生态环境部、委办厅局、厅内部数据,结合在线监控数据、电力数据、信用评价等级、守法记录等信息,为监管对象精准“画像”,有效解决分散信息调度局限问题,实现日常监管执法全流程信息化管理。目前,已建立了全省近34000多家企业“一企一档”,执法监管效能明显提升,而这只是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一个“小功能”。
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还可以共享省电力企业用电数据,构建电眼看“双碳”数据平台,全面直观反映全省7个行业100多家重点碳排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。共享国家核辐射相关数据,构建全省辐射环境监管体系,整合全省2767家核技术利用单位、2683枚放射源以及22个伴生矿企业的信息,帮助工作人员有效管控辐射源从产生、转运到消亡的全过程数据管控……
按照《甘肃省数字政府建设指导意见》和甘肃省数字政府“12345十N”体系建设工作要求,省生态环境厅将数据汇聚共享作为关键基础工作,建立甘肃省生态环境大数据标准规范,编制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,有效指导各类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的整合。
据统计,梳理编制并通过甘肃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发布政务目录77个(包括59库表、2个接口、16个文件),目录资源挂载率达到100%。截至目前,向生态环境部上报机动车遥感、环评审批等4类3933.9万条数据,向数字政府运营指挥大厅及政务平台推送116类898.52万条数据,做到“能共享、尽共享”。
数据多跑路 群众最多跑一次
为优化行政审批环节,甘肃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,所有政府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数字政府办事大厅,落实政务大厅“一站式”办理要求,区分风险类别进一步优化许可事项内部审查审批流程,实现审批许可信息共享,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以来,企业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上传相关的申请材料,提交具体的部门办理。工作人员通过网上受理、办理、办结及线下邮寄送达等方式办理相关业务,实现政务事项“全程网办”,真正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数据跑腿”。
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介绍:“办理流程精简后,企业可随时随地进行网办,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,不需多跑路,一次提交,多次审批。”
网办减少了重复填报工作量,节省了填报时间,随着审批时间压缩,事项办理效率大幅度提高,事项办理时间大大减少,帮助企业项目尽早落地,便捷群众的工作生活等。
据悉,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以来,32项依申请事项全程网办率100%,网上办件承诺时限压缩比达到72.04%,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压减了76%,办件好评率达100%。综合政务管理能力和对外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,政务服务事项申报材料数从平均5.6个减少至2.4个,降幅超56%。今年以来,仅固废管理全程网办已完成8758份年报、9362份管理计划申报审批,累计发起36665条转移联单。
科学决策 大数据助力政府治理
省生态环境厅借助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,实现数据治理,打破数据壁垒,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体系逐步完善。同时,使用数据进行分析,挖掘数据深度,深化数据应用,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分析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。
同时,对国家垂管下发和省厅内部生态环境数据进行了分类加工,梳理形成基础数据247项、管理数据173项、惩戒数据14项,构建了常态化数据汇聚、治理和存储管理体系,形成了业务应用区、主题区、前置交换区、地理空间区、贴源区等在内的9大数据分区、110个数据库、2.63万余张数据表。
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中,利用国家垂管对接数据,积极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、环评审批、三线一单、固废监管、“互联网+生态”政务服务等创新应用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用好大数据,不仅能够为科学保护、系统治理提供支撑,也能够推动数据赋能生态环境绿色发展,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。
在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创新探索中,甘肃省充分发挥技术效能,以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为着力点,以推进数据融合共享为抓手,全力抓好数据资源融合共享、数据服务应用、数据安全防护等重点工作落实,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化、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,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,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来源:中国环境
作者:成健
责任编辑:张昭楠
标签:
要文